首頁 高新科技 生活消費 商業資訊 新聞直播 文化藝術 財經新聞 更多

一年5000萬美元,AI時代媒體靠什麽掙錢?

2024-06-24

 
每年內容授權費5000萬美元!過去半年時間OpenAI不斷與媒體公司達成協議,向他們支付每年至多5000萬美元的費用,獲得媒體內容授權,用於AI大模型的訓練與產品服務,同時與媒體共同探索AI時代的商業模式與資訊形態。
 
最高金額授權協議
AI行業領頭羊OpenAI與美國媒體行業巨頭新聞集團近日宣布達成合作協議,OpenAI正式獲得新聞集團旗下諸多媒體的內容以及歷史文檔的授權,用於AI訓練以及GPT產品的信息輸出。無論從合作級別還是金額來說,這一交易都是AI行業發展的裏程碑事件。
 
雙方沒有公布這份授權協議的細節。但據《華爾街日報》報道,這份五年期授權協議價值超過2.5億美元,相當於OpenAI每年將向新聞集團支付高達5000萬美元的內容授權費用。其中一部分是現金支付,另一部分則用OpenAI的服務來折抵。
 
新聞集團有足夠的理由對這份授權協議感到滿意,他們從OpenAI得到的授權費用遠遠高於其他媒體公司。據報道,OpenAI與Axel Springer(Politico和Business Insider母公司)達成的授權協議是三年2500萬-3000萬美元,與英國《金融時報》達成的授權費用是每年500-1000萬美元,而給美聯社的授權費用則是每年幾百萬美元。

當然,新聞集團在媒體行業的地位與影響力配得上這份最豐厚的合同。新聞集團是媒體大亨默多克(Rupert Murdoch)打造的全球媒體巨頭,也是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新聞媒體公司(156億美元)。新聞集團旗下包括了《華爾街日報》、道瓊斯通訊社、財經網站Market Watch、《巴倫周刊》、《紐約郵報》、哈珀柯林斯出版社(HarperCollins)、英國《泰晤士報》、《太陽報》等諸多媒體業務。
 
需要強調的是,根據雙方簽署的協議,新聞集團的資訊內容在發布之後,不會立即出現在ChatGPT中,會等待一段時間才通過OpenAI分發,這是為了保證《華爾街日報》等媒體的訂閱收入。而且,這也不是一份獨家授權協議,意味著新聞集團還可以從谷歌等其他AI公司繼續獲得授權收入。
 
除了上述諸多主流媒體,過去半年時間,OpenAI還和Vox Media、美聯社、《大西洋周刊》、法國《世界報》以及Dotdash Meredith出版集團等諸多全球知名媒體達成了授權協議。雖然金額遠不及新聞集團,但這些媒體的負責人也對OpenAI的付費授權協議感到滿意。
 
媒體AI合作雙贏
對媒體來說,AI平臺為內容付費是對媒體內容價值的認可。Vox Media CEO班克夫(Jim Bankoff)表示,OpenAI的授權協議符合他們的預期,生成式AI不僅可以帶來新聞內容的用戶體驗創新,還可以保護新聞內容與版權價值,提高新聞行業工作者與創作者的生產力。
 
OpenAI聯合創始人兼CEO奧特曼(Sam Altman)也對媒體合作前景給予了樂觀展望。他表示,OpenAI與知名媒體達成諸多內容合作協議,有助於推動媒體和科技行業共同努力,創造AI尊重、增強和維護新聞行業標準的未來。
 
作為目前最炙手可熱的AI公司,OpenAI完全有財力支付給媒體的授權費用。去年12月,OpenAI的營收已經超過了20億美元,而且隨著諸多商業化模式的逐步落地,預計其2025年營收可能會超過40億美元。
 
隨著產品的逐漸成熟,OpenAI目前正在積極探索各種商業合作模式,就在前不久,他們與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達成授權,後者將成為OpenAI的最大企業客戶和授權經銷商。此外,OpenAI也是目前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之一,其估值已經超過了800億美元,未來上市之後會擁有更多的融資手段。
 
對於AI平臺來說,支付這些看似高昂的授權費用一方面可以有效化解AI未來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,另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優質訓練數據,提供更為精準優質的信息。而優質數據將成為決定未來AI大模型的關鍵因素。
 
DatologyAI公司創始人莫科斯(Ari Morcos)表示,優質數據匱乏是製約AI研究的直接問題。他的公司正在幫助AI公司打造工具以更好的篩選數據。據AI研究公司Epoch預計,OpenAI的GPT-4使用了12萬億個Token進行訓練,而GPT-5可能需要60萬億-100萬億Token的數據。(註:Token是AI模型處理的最小數據單元)
 
此外,媒體行業也是OpenAI的重要目標客戶。OpenAI與媒體簽署的合作協議,即包括了他們授權使用媒體內容,也包括了媒體使用OpenAI產品與服務的部分。
 
舉例來說,Vox Media就計劃使用ChatGPT來呈現自己的數據知識庫Forte體驗。媒體收獲的不僅僅是得到了內容付費,還有生成式AI時代帶來的全新資訊呈現方式,與OpenAI合作也是在這一全新時代占據先機。
 
在與OpenAI達成合作之後,《大西洋周刊》CEO湯姆森(Nicholas Thompson)表示,AI大模型搜索將成為未來民眾主要的信息獲取方式,與OpenAI合作可以讓《大西洋周刊》的優質內容呈現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。此外,美聯社也在繼續與OpenAI談判,希望將自己的資訊通過GPT工具呈現給更多受眾。
 
化解山寨斯嘉麗負面
此外,對OpenAI來說,與新聞集團高調達成內容授權協議,展示自己尊重知識產權的立場與負責形象,時機也選擇得非常恰當,因為這是對沖「山寨斯嘉麗聲音」負面醜聞的有效手段。
此前OpenAI在發布GPT-4o的過程中,使用了一個女聲語音助手Sky,其聲音讓人不禁想到了知名電影《Her》(國內翻譯為:雲端情人)中斯嘉麗·約翰遜(Scarlett Johansson)的聲音Samantha。初聽起來兩個聲音非常相似,帶有斯嘉麗標誌性的略帶沙啞卻又性感迷人的聲線,但仔細聽又似乎有點差別。
 
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斯嘉麗。因為OpenAI此前曾經聯系她,希望獲得她的聲音授權,用於GPT的語音助手,但被斯嘉麗拒絕了。就在GPT-4o發布前兩周,奧特曼還在聯系斯嘉麗的經紀人爭取授權。但最終,OpenAI卻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,就直接推出了一個山寨版的「斯嘉麗聲音」。
 
斯嘉麗在網上發帖,公開譴責OpenAI,並計劃提起訴訟向OpenAI索賠。此事再次引發了外界對於AI公司數據侵權的擔憂情緒。隨後OpenAI宣布撤下Sky語音,奧特曼也發表聲明對此道歉。當然,OpenAI的法律團隊還需要與斯嘉麗達成和解。
 
AI訓練內容的來源是否合法一直是OpenAI所回避的灰色地帶問題。今年年初,OpenAI的CTO米拉·穆拉迪(Mira Murati)在接受媒體采訪時,在被問到文生視頻工具Sora的訓練數據來源是否包括YouTube和Instagram的內容時,穆拉迪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了尷尬,支支吾吾地表示「我不確定,我不知道。」
 
她的這種奇怪反應引發了網絡熱議。作為OpenAI的CTO,穆拉迪不太可能不清楚訓練數據的來源,但她也無法直接回答,因為承認使用訓練數據就可能會帶來侵權訴訟,畢竟谷歌和Meta並沒有和OpenAI達成任何內容授權協議。
 
還需和解紐約時報
盡管與諸多主流媒體一一達成內容授權協議,OpenAI還需要搞定一家最為重要的主流媒體,需要就一起焦點訴訟案件達成和解。與《華爾街日報》齊名的《紐約時報》目前尚未接受OpenAI的和解條件。紐約時報公司目前市值在85億美元左右。
去年年底,《紐約時報》母公司對OpenAI以及合作夥伴微軟提起起訴,指控他們未經授權使用《紐約時報》的版權內容訓練ChatGPT以及CoPilot,並將《紐約時報》內容在自己的產品中呈現給用戶。
 
紐約時報公司提出,兩家公司的AI工具不僅未經授權使用了《紐約時報》的數據進行訓練,還分流了《紐約時報》網站的流量,導致了公司廣告、訂閱和授權營收的損失。因此紐約時報公司向這兩家AI公司提出數十億美元的索賠,並要求他們停止使用自己的內容數據。
 
紐約時報公司的訴訟得到了媒體行業的認可與支持。媒體行業機構News/Media Alliance的負責人考弗裏(Danielle Coffey)發表聲明支持紐約時報公司,認為此舉展示了保護新聞內容的價值與重要性。但他也指出,高質量的新聞與新技術手段面對的是相同的受眾群,如果可以合作則可以互相成就。
 
與紐約時報公司一道起訴OpenAI的,還有Alden Global投資集團旗下的八家地區性知名報紙,包括《芝加哥論壇報》、《紐約每日新聞》(NY Daily News)、《丹佛郵報》、《聖何塞水星報》(San Jose Mercury News)等等。OpenAI在這些地區的具體信息時,同樣明顯引用了這些地區性權威媒體的內容。
 
紐約時報公司在起訴書中列出了ChatGPT在很多問題上的回答範例,都與《紐約時報》的內容幾乎完全一樣。顯然,OpenAI抓取了《紐約時報》的數據,並以此為基礎整理出信息提供給用戶。
 
對於紐約時報公司的這一指控,OpenAI並沒有否認,也無法否認。但OpenAI認為,這些都是互聯網上的公開數據,按照當前的法律規定,只要在公平使用(Fair Use)的原則下就可以無需授權使用。
 
OpenAI表示,對紐約時報公司選擇提起訴訟感到驚訝和失望。OpenAI還強調,他們尊重內容創作者和所有者的版權,並致力於與他們達成一致,確保媒體可以從AI科技中受益,打造新的內容模式。
 
OpenAI並不是不想付費,就在《紐約時報》訴訟之前,他們一直在商談授權合作協議,也願意提供每年數千萬美元計的費用。但是OpenAI後來加入了新的免責條款,讓紐約時報公司無法接受,最終導致談判破裂,促使紐約時報公司選擇起訴索賠。
 
不過,紐約時報公司對OpenAI的侵權訴訟同樣面臨著困難。哈佛法學院知識產權教授瑞貝卡·圖什內(Rebecca Tushnet)看來,這和當年圖書出版商起訴谷歌侵犯版權的案件非常相似,而出版商輸掉了那起侵權官司,現有案例的判決並不利於紐約時報公司。
 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正是紐約時報公司去年年底的訴訟與索賠,才促使OpenAI加快與媒體公司的合作授權談判,在過去半年與諸多主流媒體迅速達成付費合作協議。能否與《紐約時報》達成和解將成為OpenAI與媒體行業和解的最終標誌。
 
媒體轉型AI時代
在過去二十多年時間,網絡資訊的獲取方式先後經歷了搜索網絡時代和社交媒體時代,如今正在大步邁進生成式AI的時代。每一次科技大潮的到來,都給媒體行業原本的流量和商業模式帶來了重大沖擊。
 
越來越多的用戶習慣通過搜索和社交媒體獲取資訊,而不再願意登陸媒體網站,更不願意付費閱讀。媒體行業只能看著科技公司通過網絡廣告賺得盆滿缽滿,自己卻不得不面臨網站流量、廣告與訂閱營收下滑的困境,被迫進行裁員甚至是關閉。
 
對於目前這波生成式AI的大潮,媒體行業同樣充滿著懷疑與警惕。《大西洋周刊》去年年底預計,原本他們網站40%的流量都來自於谷歌搜索之後的點擊,但是生成式AI或將徹底改變用戶獲取資訊的方式,也可能給媒體網站的流量帶來毀滅性打擊。
 
未來用戶可能只會簡單詢問生成式AI產品來獲取資訊,或者讓AI為自己整理歸納一篇概要,而不再願意到媒體網站付費閱讀全文。《大西洋周刊》甚至悲觀的預計,如果谷歌把AI簽入搜索,那麽可能高達有75%的搜索都會終結在生成式AI,不會再引流到網站。
就在上月的谷歌I/O大會上,谷歌正式在美國市場推出了AI Overviews功能,將生成式AI整合到搜索引擎中,直接提供個性化的搜索回答。谷歌預計,今年年底這一功能的用戶量將達到10億人。雖然谷歌也會在AI回答中列出搜索信息來源,但是各家媒體公司也可能會面臨損失20%-40%流量的最壞結果。
 
新聞集團CEO湯普森(Robert Thomson)在與OpenAI簽署協議之後表示,「(五年2.5億美元授權協議)認可了頂級新聞應有頂級價格。數字化時代的一大特征是分銷者占據主導地位,而內容創作者經常利益受損。很多媒體公司都被無情的科技大潮所卷席。我們現在有責任抓住這一最大的機遇。」
 
或許對媒體行業來說,接受OpenAI等AI巨頭拋來的橄欖枝,與科技公司在AI新時代合作,共同探索新的資訊形態、商業模式和分成比例,才是最好的選擇。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「新浪科技」(ID:techsina),作者:郑峻
免責聲明: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本站所有資源全部收集於互聯網,分享目的僅供大家學習與參考,如有版權或知識產權侵犯等,請給我們留言。
©版權 2009-2020香港財富網    聯繫我們 SiteMap